博友廖春波给我发来纸条说:我也爱好民俗学,顺便请教前辈,为何打幺台又叫打幺战(同音,不知正确写法,万州等地叫法如此)?
笔者在几年前有一篇博文《幺台与腰台》(民俗四川_新浪博客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cc0be890102fcj8.html)中,对幺台与腰台做了比较细致的介绍。这里再简单复述一下。幺台与腰台发音均为yotài,但两者的意义完全不一样。幺台指戏剧结束,如蜀谚语曰:“早不来,迟不来,走拢就幺台”,即指结束,或蜀方言中“杀割”之意。“腰台”则指劳动间隙送来的食品,特指农村栽秧打谷下午送给劳作者加餐的食物。按蜀方言,腰,指中间,因此打幺台,应为打腰台;送幺台,应为送腰台。由于方言字多讲究发音,对字形不太考究,将腰台误写作幺台,是可以理解的。总之,打腰台,指吃,加餐;送腰台指送食物或礼物。如以前请戏班子唱戏,有午场晚场,其间也会送腰台,除了吃的,也有其它礼物。详情请参阅笔者《幺台与腰台》一文。
关于博友廖春波所问将打幺台说成打么战,笔者认为也应该写成腰台与腰战。为啥川东北以致重庆将打腰台说成打腰站?应该从蜀方言中另外一个名词“幺店子”找关联。
幺店子,百度百科解释为:“大巴山地区,从一个场镇到另一个场镇的途中,为供人住宿的路边小店。”幺店子里的幺,与《说文解字》里的幺大异其趣,是中间、中部的意思。《康熙字典》释幺说到的曲名“六幺”,或许可以参考:“六幺,曲名。《琵琶录》绿腰,即录要也。本自乐工进曲,上令录出要者,乃以为名。后转呼绿腰。又讹为六幺也。”或许,幺店子如六幺一样,其幺为“转呼”之“腰”,后讹而为“幺”了。若写作“腰店子”,倒合幺店子之意,李劼人在《大波》里,就将其写成“腰店”。只是幺店子已沿用成习,只好继续“幺店子”下去了。所以沙汀《还乡记》一文中道,“坝子坎是通松茂大路上白的一个小幺店子,过往客商不少。”艾芜《松岭上》道,“十八九岁,便替人家赶马,从这山到那山,一路上唱着歌,喝着幺店子的米酒,日子是过得满自由满自在的。”
但据考证,幺店子应该是腰店子。明张慎仪《蜀方言》曰:“路旁小铺曰腰店。”腰店即腰铺,宋陈造《呈赵帅》诗里有“涂穷傥有哀王孙,腰铺人家紧闭门”句。李劼人在《大波》里,将其写作腰店;在《天魔舞》里,将其写作腰站。这可能就是打腰站的缘由,按习惯写成“打么战”。在腰店子(幺店子)里,有吃的,用的,还可以住几个人,跟小栈房差不多,因此笔者以为,腰站应该是腰栈之误。
因在国外,手头资料不足,有不当或错误之处,欢迎批评指正!